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一下子而已」的毒害

馬多夫,曾擔任美國納斯達克證交所主席,又是全球極富盛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頭頂光環叱吒風雲,是隻手能遮天的一號人物,如今近八十高齡,卻以判刑150年而淪為階下囚,晚景淒涼。不少受害者一生心血一夕間化為烏有,恨不能飲其血啃其骨。


乍看之下,馬多夫的避險基金並沒有什麼傲人的超高獲利,不過,馬多夫本人卻被譽為近代美國的投資天才,主要是因為他的避險基金以報酬穩定而卓富盛名,投報率似乎總能比平均好一點。在金融圈的人都知道,投資高績效沒什麼了不起,敢衝敢冒險,就有很高的機會可以一竄而出(當然更高的機會是一跌不起),可是要能穩定不墜就不簡單了。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化之際,哀鴻遍野,惟獨馬多夫基金未見大跌。2008年金融風暴一災就更了不起了,馬多夫凡爾菲爾德哨兵基金(Fair Field Sentry fund)居然還為投資人賺得超過11%的高報酬率如此這般的獲利穩定性,竟能持續長達11年,在整整14年間,僅7個月有小額虧損,聞者莫不折服


更讓人佩服的還在後面呢。


馬多夫不但因其專業與輩份而在華爾街享有崇高地位,在猶太富豪圈中更以樂善好施而備受敬重。他經常參加或組織各種慈善聚會,猶太人的慈善中頗富聲譽,很多熱心捐助的富人皆信任有加。


由於他所經營的基金獲利穩定,許多美國的產業龍頭都把馬多夫當成高孳息的現金帳戶使用,很多大學、慈善機構,甚至連大型避險基金也都急切於購買馬多夫的基金若說舉凡知道馬多夫這個名號的美國人都希望能將自己的財產交給他來投資,大概也不算誇張


焉知,美麗怡人的水面下竟翻滾著洶湧暗潮,一股滅頂巨嘯正蓄勢而來。

2008年9月爆發雷曼兄弟事件,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一片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12月初,馬多夫基金的一位歐洲投資人要求贖回70億美元的投資,馬多夫基金面臨資金周轉問題,12月9日,馬多夫突然表示要提早發放紅利,這個提議不但突兀,而且完全違反常理與邏輯,在公司高層任職的二個兒子大為不解,提出質疑。第二天,晴天霹靂,兩個兒子聽到老爸口中親自吐出驚人之語,大驚失色:馬多夫向兒子承認,這些年來他所經理的基金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龐茲騙局」。

真相一出,劇情急轉直下。

馬克與安德魯在聽到真相的第二天(12/11)立即向法院提出告發,揭穿了美國史上金額最大的詐欺案;次日馬多夫隨即被捕。幾個月之後,馬多夫因承認涉及詐騙、盜竊和洗錢等11項罪名,而於2009年6月被判長達150年的刑期,涉案規模高達650億美元(約當摩根大通銀行資產的1.5倍,高盛投資規模的2倍,金融大鱷索羅斯基金的3倍),受害者不計其數。

馬多夫家族立時成為千夫所指,受害者更是忿恨溢胸,難消心頭之恨。


事後的聲討與反省、撻伐與檢討,自是沸沸揚揚,不過,更讓我駐足深思的反而是馬多夫最後在庭上的幾句話。他說,一開始就知道詐騙是犯罪和錯誤,只是希望可以在短期內結束,偏偏越陷越深,他知道最後終將落網。他對自己行為感到羞愧。


應該沒有人在母腹中就是個大壞蛋吧,只是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在無數的對待與被對待人,逐漸形塑出每個人的價值觀、看待事物的角度與觀點,以及處事習性。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種最可怕的劇毒,平時都沒事,也不會有大危害,可是一旦碰上重大事件,就可能嚴重致命。它的名字叫,「一下子就好」。


馬多夫白手起家,兢兢業業,和一般努力肯幹的年輕人並無二致。人人都會遇到挫折,只是當挫折迎面襲擊而來,如何因應?這個選擇只要稍有偏斜,都可能讓人就此走上一生傾斜的不歸路。設想,今天一筆債務到期,資金卻要等下週才進來,如何是好?如果手上握有他人的資產調度權,心裡會不會萌生念頭:暫時調用一下,一下子就好,資金下個禮拜進來了再填補回去即可,沒有人會知道,我既沒有偷走一分錢,也沒有任何人因此而受損,那就調度一下應該無妨...。


類似的情境在生活中多不勝數,有多少人能存著高度戒心?更糟的是,在膽戰心驚勉強開戒之後,多半相安無事安然過關...於是「一下子就好」的投機便自然而然成了處事習性。殊不知,凡隱藏的事沒有不顯露出來的!其實,如果早料得到頭來終要牢飯吃到掛,再不見天日、再無緣自由,那麼即使賞你大半輩子吃香喝辣,也不會有人列入做此選擇吧~


為免悔不當初,老祖宗的教訓還是要謹記在心:莫以惡小而為之啊!